本帖最后由 山清水秀1983 于 2024-1-13 18:27 编辑
117、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,气从少腹上冲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,更加桂二两也。桂枝加桂汤方:桂枝五两,芍药三两,生姜三两(切),甘草二两(炙),大枣十二枚(擘)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罗大伦曰:加桂二两,有人说加桂枝,有人说加肉桂,实践证明,都有疗效。这个方,张锡纯说它能调气机,无论上冲与下行。
秀按:病有奔豚,皆从惊发得之。方义:桂枝加桂,桂枝汤治太阳风寒,重用桂枝5两强心阳以治奔豚。
六经六气:惊属于心,恐属于肾。以桂枝5两强心阳达到保护心神的疗效。
刘渡舟曰:这一条论述了烧针取汗,引发奔豚的证治。烧针,把针烧红了,然后就刺人,让他出汗。后面有一条,太阳伤寒加温针,温针也是一类的,都是很吓人的。我是受过,那是让人害怕,扎针人就有点儿害怕,尤其小孩,针烧得通红,一扎刺啦一声,大人也害怕,其实不疼。“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”,烧针的地方,扎的时候是挺热的;后来拔针以后又受了一些寒邪,这样针眼起了一个红核。医生给人用烧针,目的是发汗,这个也许是伤寒、外感。扎完烧针,针处又受寒了,怎么知道受寒了,因为“核起而赤”,针孔有红核起来了。这样必发奔豚。奔豚是古代的一个证候名,就是“气从少腹上冲心”,从小肚子往上冲到心的。开始这个人没有这个病,就由于这个烧针核起而赤,才发了奔豚,出现了“气从少腹上冲心“。怎么救治?“灸其核上各一壮”,用艾在赤核上灸一灸,灸各一壮,什么叫各一壮啊?因为扎的那个火针不是一个地方,也许扎了三针,也许扎了几针的,不是一个针孔,每个针孔上头都要灸一灸,灸到多大的时候?一壮就可以了。然后,还要吃药,吃桂枝加桂汤,在桂枝汤基础上,更加桂枝二两。发生奔豚的证候有两个方面。一个就是《金匮要略》所说的,“病有奔豚,皆从惊发得之”,一受惊就容易得奔豚病。烧针令其汗,人是受了惊了,人一受惊,气就不足,气就乱了,“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诮,恐则气下,惊则气乱”,乱者就是散乱也,所以人这一惊心气可就散乱了。因为心属火,坐镇于上,它一散乱,六神无主,下焦的寒气,就是奔豚气,是肾之气,就趁虚而上,这个病就从底下向上来了。第二个方面,就是从这个具体到证候而言的,他有核起而赤,针孔受了寒,用现在的话说,可能也有点儿感染。邪气就从针孔而入,而诱发肾气发动。古人就认为,针处被寒,寒是寒邪,寒气和人身上的寒气,就是下焦的阴寒之邪勾结。所以它就能够发动奔豚之气上冲。针处被寒和惊发结合起来,所以就足以能够构成发生奔豚的病机了。
根据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“奔豚者,是气下上游走,如豚之奔,故曰奔豚”。奔豚病,气从底下上来然后又下去这么游走,就像豚之奔,像小猪,豚就是小猪,猪之小者谓之豚,像小猪的那样奔跑那样地急速冲。
在临床是有的,不是一个很罕见的病。这个气到哪个地方,哪个地方就难受,凡气之所至之处,这个地方就不舒服,但是到肚子这个地方人能受得住,觉得问题不多大,一旦到心口窝,人就不行了,就憋气了。其上冲胸、冲心,等到了胸里,胸满、气短、心慌、憋气,等到了嗓子眼,咽喉堵塞,这时候人就感觉“我完了”,“我死了”,有一种濒死的恐怖感。
【桂枝加桂汤治气上冲奔豚】刘渡舟
有一个姓崔的妇女,她是从两条腿的内踝,觉得有一股气,顺着阴股就往上冲上来了,先冲到小肚子,小肚子就觉得胀,然后往上冲,冲到肚子里发胀,等到了胸里,胸闷憋气,到嗓子眼人就要不行了。后来无意之中她吃了一种叫镇痛片的西药,一吃缓解些,所以她口袋里装着都是镇痛片。从脚的内踝部开始往上冲,没有文献记载,我在临床上发现这么一例,就是这样的。同学们就问这个算不算奔豚,我说是。按正理说也得算奔豚,反正它是从底下往上来。
张仲景说从少腹上冲心者,她怎么从脚往上冲?我说脚这个东西也属于少阴的经脉,它里侧,内侧,也属少阴经脉,咱们就按奔豚给治。我就开了桂枝加桂汤,再给她吃一二钱黑锡丹,就开三付药。又过了一个星期,这老太太来了,说我吃药见好。为什么用黑锡丹?有两个目的,一个黑锡丹上边能够纳气,纳气归元;二是她带下特多,带下还有点儿像白饮,黑锡丹治疗肾气不固的带下、白饮、白浊。桂枝加桂汤?桂枝汤外调和营卫,解肌祛风,内里调和气血,调和气血就是调和脾胃,调和脾胃就调和阴阳。加桂枝有两个意见,方有执《伤寒论条辨》说加桂是“非枝也”,不是加的桂枝,是加的肉桂。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,因为它的提法很有分寸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,如果加肉桂,他就叫加桂,加桂二两,是不是了?所以人家是“更加桂二两“,从这个“更加桂二两”来说还就是原来的桂枝。但是临床上加桂枝有效,加肉桂的也有效。从原文上来看是加桂枝,三两,桂枝加上二两,就成五两,桂枝,不是加肉桂。《神农本草经》,桂枝这个药能治三个气,一个是上气咳逆,其凡是往上来的,像咳逆,悸,心跳啊,只要气从底下往上来的,上气咳逆,桂枝都有下气的作用。根据陈修园、张令韶的意见,桂枝是能够疏肝的,苓桂术甘汤,厚姜半干参汤,桂枝甘草汤,还有麻杏甘膏汤,还有干姜附子汤,其实是五脏辨证,有个肝的问题,心脾肾都有了,那么肝是哪个?苓桂术甘汤,怎么就知道是肝气上逆?水邪上冲,水它不能够往上来,水性润下,火性炎上,这是五行特性,所以水能够上,得有东西激它,这个激发是什么?往往和肝有关系。陈修园注解《伤寒论》,他就讲肝,所以桂枝有疏肝、下气的作用。我们陈慎吾陈老用逍遥散,去掉薄荷加桂枝,就根据这个理论来的。桂枝能够下气,治气上冲,气上冲者用桂枝。日本的一些医学家把这一条,气上冲的用桂枝,“太阳病,下之后,其气上冲者与桂枝汤“,理解气上冲就是气往上冲,就和这一条结合在一起,桂枝有下气的作用,凡是下焦之气往上头顶的,往上逆的都用桂枝。这一条作为一个主证他抓得很瓷实,坚信不疑。第二个,桂枝能够开结气,结气喉痹,结就是凝结,气凝结住了,为什么桃核承气汤里有桂枝,因为它能够通阳开结。气结了它能够开,气上了它能够下,这是第二个气。第三个,桂枝还有点儿补中益气的作用。
117、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,气从少腹上冲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,更加桂二两也。桂枝加桂汤方:桂枝五两,芍药三两,生姜三两(切),甘草二两(炙),大枣十二枚(擘)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罗大伦曰:加桂二两,有人说加桂枝,有人说加肉桂,实践证明,都有疗效。这个方,张锡纯说它能调气机,无论上冲与下行。
秀按:病有奔豚,皆从惊发得之。方义:桂枝加桂,桂枝汤治太阳风寒,重用桂枝5两强心阳以治奔豚。
六经六气:惊属于心,恐属于肾。以桂枝5两强心阳达到保护心神的疗效。
刘渡舟曰:这一条论述了烧针取汗,引发奔豚的证治。烧针,把针烧红了,然后就刺人,让他出汗。后面有一条,太阳伤寒加温针,温针也是一类的,都是很吓人的。我是受过,那是让人害怕,扎针人就有点儿害怕,尤其小孩,针烧得通红,一扎刺啦一声,大人也害怕,其实不疼。“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”,烧针的地方,扎的时候是挺热的;后来拔针以后又受了一些寒邪,这样针眼起了一个红核。医生给人用烧针,目的是发汗,这个也许是伤寒、外感。扎完烧针,针处又受寒了,怎么知道受寒了,因为“核起而赤”,针孔有红核起来了。这样必发奔豚。奔豚是古代的一个证候名,就是“气从少腹上冲心”,从小肚子往上冲到心的。开始这个人没有这个病,就由于这个烧针核起而赤,才发了奔豚,出现了“气从少腹上冲心“。怎么救治?“灸其核上各一壮”,用艾在赤核上灸一灸,灸各一壮,什么叫各一壮啊?因为扎的那个火针不是一个地方,也许扎了三针,也许扎了几针的,不是一个针孔,每个针孔上头都要灸一灸,灸到多大的时候?一壮就可以了。然后,还要吃药,吃桂枝加桂汤,在桂枝汤基础上,更加桂枝二两。发生奔豚的证候有两个方面。一个就是《金匮要略》所说的,“病有奔豚,皆从惊发得之”,一受惊就容易得奔豚病。烧针令其汗,人是受了惊了,人一受惊,气就不足,气就乱了,“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诮,恐则气下,惊则气乱”,乱者就是散乱也,所以人这一惊心气可就散乱了。因为心属火,坐镇于上,它一散乱,六神无主,下焦的寒气,就是奔豚气,是肾之气,就趁虚而上,这个病就从底下向上来了。第二个方面,就是从这个具体到证候而言的,他有核起而赤,针孔受了寒,用现在的话说,可能也有点儿感染。邪气就从针孔而入,而诱发肾气发动。古人就认为,针处被寒,寒是寒邪,寒气和人身上的寒气,就是下焦的阴寒之邪勾结。所以它就能够发动奔豚之气上冲。针处被寒和惊发结合起来,所以就足以能够构成发生奔豚的病机了。
根据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“奔豚者,是气下上游走,如豚之奔,故曰奔豚”。奔豚病,气从底下上来然后又下去这么游走,就像豚之奔,像小猪,豚就是小猪,猪之小者谓之豚,像小猪的那样奔跑那样地急速冲。
在临床是有的,不是一个很罕见的病。这个气到哪个地方,哪个地方就难受,凡气之所至之处,这个地方就不舒服,但是到肚子这个地方人能受得住,觉得问题不多大,一旦到心口窝,人就不行了,就憋气了。其上冲胸、冲心,等到了胸里,胸满、气短、心慌、憋气,等到了嗓子眼,咽喉堵塞,这时候人就感觉“我完了”,“我死了”,有一种濒死的恐怖感。
【桂枝加桂汤治气上冲奔豚】刘渡舟
有一个姓崔的妇女,她是从两条腿的内踝,觉得有一股气,顺着阴股就往上冲上来了,先冲到小肚子,小肚子就觉得胀,然后往上冲,冲到肚子里发胀,等到了胸里,胸闷憋气,到嗓子眼人就要不行了。后来无意之中她吃了一种叫镇痛片的西药,一吃缓解些,所以她口袋里装着都是镇痛片。从脚的内踝部开始往上冲,没有文献记载,我在临床上发现这么一例,就是这样的。同学们就问这个算不算奔豚,我说是。按正理说也得算奔豚,反正它是从底下往上来。
张仲景说从少腹上冲心者,她怎么从脚往上冲?我说脚这个东西也属于少阴的经脉,它里侧,内侧,也属少阴经脉,咱们就按奔豚给治。我就开了桂枝加桂汤,再给她吃一二钱黑锡丹,就开三付药。又过了一个星期,这老太太来了,说我吃药见好。为什么用黑锡丹?有两个目的,一个黑锡丹上边能够纳气,纳气归元;二是她带下特多,带下还有点儿像白饮,黑锡丹治疗肾气不固的带下、白饮、白浊。桂枝加桂汤?桂枝汤外调和营卫,解肌祛风,内里调和气血,调和气血就是调和脾胃,调和脾胃就调和阴阳。加桂枝有两个意见,方有执《伤寒论条辨》说加桂是“非枝也”,不是加的桂枝,是加的肉桂。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,因为它的提法很有分寸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,如果加肉桂,他就叫加桂,加桂二两,是不是了?所以人家是“更加桂二两“,从这个“更加桂二两”来说还就是原来的桂枝。但是临床上加桂枝有效,加肉桂的也有效。从原文上来看是加桂枝,三两,桂枝加上二两,就成五两,桂枝,不是加肉桂。《神农本草经》,桂枝这个药能治三个气,一个是上气咳逆,其凡是往上来的,像咳逆,悸,心跳啊,只要气从底下往上来的,上气咳逆,桂枝都有下气的作用。根据陈修园、张令韶的意见,桂枝是能够疏肝的,苓桂术甘汤,厚姜半干参汤,桂枝甘草汤,还有麻杏甘膏汤,还有干姜附子汤,其实是五脏辨证,有个肝的问题,心脾肾都有了,那么肝是哪个?苓桂术甘汤,怎么就知道是肝气上逆?水邪上冲,水它不能够往上来,水性润下,火性炎上,这是五行特性,所以水能够上,得有东西激它,这个激发是什么?往往和肝有关系。陈修园注解《伤寒论》,他就讲肝,所以桂枝有疏肝、下气的作用。我们陈慎吾陈老用逍遥散,去掉薄荷加桂枝,就根据这个理论来的。桂枝能够下气,治气上冲,气上冲者用桂枝。日本的一些医学家把这一条,气上冲的用桂枝,“太阳病,下之后,其气上冲者与桂枝汤“,理解气上冲就是气往上冲,就和这一条结合在一起,桂枝有下气的作用,凡是下焦之气往上头顶的,往上逆的都用桂枝。这一条作为一个主证他抓得很瓷实,坚信不疑。第二个,桂枝能够开结气,结气喉痹,结就是凝结,气凝结住了,为什么桃核承气汤里有桂枝,因为它能够通阳开结。气结了它能够开,气上了它能够下,这是第二个气。第三个,桂枝还有点儿补中益气的作用。
预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