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学中医 医案分析 内科(二)咳嗽

医案分析
甲子
发布于 2023-12-27

咳嗽

【概说】

咳是临床多发病。“咳嗽虽多,无非肺病”。肺为五脏的华盖,其理特点是“清虚之脏”,可以接受五脏的精华之气,而不能受五脏六腑之浊气;可受大自然清灵之气,而不能受任何尘污之气;可经受正常的气候变化,而过度的寒、湿、热、燥诸邪气都能影响肺的功能,因此说它是“娇脏”。不论什么原因干扰肺气正常的宜发与肃降,都能引起咳嗽一证,也可以说,咳嗽既是一个以主证命名的证候,也是多种疾病中发生的一个症状。

从明代张景岳起,已明确把咳嗽分为外感、内伤两大类型,一直延用至今。

外感咳嗽,都有感冒的病史、症状。当然,也因外感的情况不同而分为风热咳嗽,风寒咳嗽、燥热咳嗽三个基本类型。风热咳嗽痰多呈黄稠;风寒咳嗽的痰多呈稀白痰,易于咳出;而燥热咳嗽一般咽喉发痒、干咳少痰,或量少呈白沫,或粘稠成块,难以咳出,甚者咳痰带血丝。

内伤咳嗽,则是因其它疾病的干扰,使肺阴不足,肺气虚弱而发生。临床见证不一。常见的有肝火犯肺,因肝火灼伤肺脏,炼液为痰,阻遏肺气升降面咳;肺肾阴虚,因久病阴虚,而生虚热,虚火灼肺而咳;脾不建运,水积为痰,湿浊上泛,阻肺而咳;心肺气虚,气虚不足,难以宜清肃降,逆而为咳等几种。

当然,咳嗽对于肺本身来说,是一个本能的保护性反应,因为咳嗽的震动,使气道运动,排出痰浊病邪,有利于肃清肺脏,因此,咳嗽的治疗原则,不能仅仅止咳,必须针对病因,化痰、健脾、清肝、养阴、补气、温肾等皆可做为止咳的治则。《内经·咳论》说:“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。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


【选案一】

《巢崇山医案》

气阴并亏之质,肝火最易升腾,外风乘之,引动积饮,咳呛气急。曾投散风清热,气急渐平,而咳呛未已,痰多白沫,呛则气火上升,左边头痛,咽喉亦觉燥干。脉小数,左弦细,舌苔微黄,尖红而痛。火浮于上,清肃不行,急宜清肃上中,豁痰润燥。

沙参 苏子 杏仁 竹茹 蜜蒌皮 川贝 白芍 白薇 橘红 紫菀 海浮石 茯苓 冬瓜子 枇杷叶

【分析】

案一为阴虚燥咳。阴血不足,肝失所养,最易肝火上升,多发心烦失眠多梦等。肝火消烁肺金,炼液成痰,故曰:“引动积饮。”阴虚外感,最易化热。前方只散风清热,未予滋阴,因而呛咳未止,仍吐白沫痰。肝气升于左,故头痛左边为重。外感已平,重在清肃中上,清在上之虚火,肃胸中之积热。选用润燥豁痰药从根本上治疗。方中沙参,白芍滋阴润燥;白薇激阴清虚热;苏子、杏仁下气止咳,竹茹,蜜炙栝蒌皮、海浮石、川贝、紫菀、枇杷叶等,性昧甘凉,能止咳化痰,软坚润燥;再加茯苓,冬瓜子疏通水道,帮助排除痰饮积聚。整个处方不燥不热、不滋腻。既除痰咳,又治阴虚,标本兼顾,即使久服亦无大弊。



【选案二】

《金子久医案》

晨起痰先浓后薄,定是脾胃湿痰。早起便常薄而溏,亦是脾胃湿热,脾不健,湿不化,上蒸于胃为痰,下注于肠为泄。脉濡细而滑,舌苔黄而腻、治法宜健脾理胃。

茯苓 生冬术 姜半夏 冬瓜子 扁豆衣 橘红 瓦楞子 杏仁 川贝 甘草 竹盐 苡仁

【分析】

案二为内伤咳嗽。脾虚生痰,肺受痰扰,咳嗽先有浓痰,脉见滑象,苔黄腻,又是湿痰久积化热。治宜健脾行,止咳化痰,兼清湿热。薏苡仁、扁豆衣、生冬术、甘草皆能健脾行气,乃是一变方四君子汤。茯苓、冬瓜子又能利湿健脾,橘红、半夏、竹茹行气化痰,杏仁、川贝润肺止咳。瓦楞子一味,能软坚化结,消淤去痰,运用尤有新意。全方是变方四君子汤为主,二陈汤为辅,易陈皮为橘红,以免过燥。再加清热化痰之竹茹,利湿清肺的冬瓜子,攻逐顽痰的瓦楞子,主次分明,加减得当。


预览
发布于 2023-12-27 · IP 属地重庆
0 0
暂无评论数据,去 发布首评 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