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断层,让八部金刚功走向了神坛

15036424674
发布于 2024-08-15

转载。。。

       张至顺道长,以九十多岁的高龄,用一种与传统八段锦极其相似的运动方法,横空暴红,并在短短几年内,培养了大批的拥护者,乃至极端拥护者,创造了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神话故事。以至于他老人家去世以后,还有不少人将其奉若神明,更有人研究、推广张至顺道长的类似于八段锦的八部金刚功。当然也不乏开发利用张至顺道长及其流传之学问者。这无论是在信息闭塞、科学落后的古代,还是网络发达、科学进步的现代,都不可不说是一种“现象”级的事件。虽然,这种现象级的事件,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,没有“张至顺”,也会有“王至顺”“李至顺”“赵至顺”等其他“道长”或“非道长”。但仅就今天的“张至顺现象”,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。特别是,张至顺道长与其八部金刚功是如何被推上神坛,被当成宗教式的存在的。


       一九五〇年代可能“出山宏道”么?

根据现在网络上的记载,张至顺道长是一九一二年生人。十多岁就出家当了道士。当然也有质疑这个出生年份的。网络上对张道长的记述很杂乱,像什么这个道观的掌门那个道观的掌门之类,大约都是胡扯八扯的。也有人说,张道长隐居终南七十年,也不知道这是怎么算的。总之,关于张至顺道长的很多说法,不敢细细考察,只要略加考证,就会发现很多问题。

张至顺道长是二〇一〇年左右暴红的。此前如果有关于张道长的信息,其影响也不会太大。至于说张道长最早在一九五〇年代就开始“出山宏道”,也就很值得探讨了。不知道当时张至顺道长宏的是什么道,但从当地社会情状来看,那个时候,即使张道长“出山宏道”,其影响也是极小的,甚至还会承担不小的政治风险。

一九四九年以后的五〇年代中期,“气功疗法”这个名词流行正盛。这个时候的养生方法,大都命名为“气功疗法”,而且都是向现代科学靠拢,极力与宗教撇清关系。甚至即使是来自于宗教中的方法,也会评价一句“与宗教迷信不同”或者“已去掉宗教迷信的糟粕”之类的话语,以清晰地与宗教分割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从一九五〇年开始,一直到一九六六年前后,是很难看到有职业道士“出山宏道”的。

陈撄宁先生在一九六二年全国政协第三届三次会议上曾说:“全国道教徒现在的情况,其中百分之九十几都有正当职业。他们散居在农村的,就参加人民公社会和农民一样的劳动,若道众比较集中的地方,自己还组织成农业生产队(例如湖北黄陂木兰山、西安八仙宫等处);住在名山道观的,就从事于育护森林及种植果树(例如四川灌县青城山、陕西周至楼观台、辽宁千山、山东崂山、江苏茅山等处);住在城市的,多参加手工业或小工厂(例如杭州女道众织布、上海女道众织袜、武昌女道众做纸盒、沈阳男道众为塑料厂工人);住在郊区近城市的,就大量生产蔬菜(例如北京白云观、西安八仙宫);住在名胜风景区的,都是为游客服务(例如四川青城山、杭州玉皇山、黄龙洞等处,西岳华山道士几年前就把“华山服务社”牌子挂出来了)。还有其他特殊的,也是因地制宜,各尽所能。如成都青羊宫道士,向来以专门园艺技术出名,他们就制造盆景,培养四时花木,以供城市美化之用;江苏茅山野生草药,种类繁多,他们大半都能认识,并且准备设法保护药草根苗,勿使中药来源断绝。”又说:“解放后十余年来,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起了根本变化,道教徒的面貌焕然一新。已往各处云游挂单的,现在已成为某一处固定的劳动力;已往不事生产的,现在也获得‘先进生产者’荣誉……大部分人已认识到整个国家命运就是道教徒自己的命运,只要一心一意靠拢了党,服从领导,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……”这些论述,基本上描述了大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后道士们的生活现状。换句话说,当时要在道观之外的场合进行“宏道”事业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即使在今天,按照国家法令,职业道士也不能在宗教场所之外的场合进行宗教活动。这也说明,张至顺道长当年要“出山宏道”,恐怕不大可能。当然,这个“宏道”,还要看具体是什么内容。比如行医之类,可能是存在的。还有,在那个时代,无论是全国道教,或者仅仅陕西道教,张至顺道长也不是什么代表性的人物,既很难从相关官方记录中查到其名姓,更很难从民间文献中发现其贡献。可以说,张至顺道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道教中,影响力不是很明显。所以,五〇年代“出山宏道”的说法,跟其参加全国道协会议并为会长人选举手通过一样,可能性很低。


八九十年代会有声望影响么?

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末,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,道教徒的生存状态自不待言。从七十年代末开始,五六十年代的“气功疗法”慢慢演变成气功、特异功能,原来以健身、养生、治病为主的运动,慢慢向“开发智能”“超越自我”发展,特异功能慢慢占了上风。即使不讲特异功能,那二十多年的气功流派纷呈,功法种类繁多。像张至顺道长这种类似八段锦的八部金刚功之类,在那个年代,绝对没有什么优势而言。而那个年代的道教人士从事修养功夫传播者,像白云观的震阳子曹信义道长、崂山太清宫的匡常修道长、武当山的李诚玉道长等,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。道教学者,如四川的王家佑先生及其弟子李远国、《武当》杂志的谭大江等,也都很有影响力。民间与道教关系密切的气功师,比如辽宁的王力平、北京的李锡堃、北京的牛金宝等,也都有很多追随者。在整个当时那种氛围下,张至顺道长与其八部金刚功,生存的空间不大。翻阅各种气功杂志,我没有发现与张至顺道长有关的记载。这至少说明,那个时候张至顺道长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不是很大。这并不是说张道长的功夫、水平有什么问题,主要是那个时候功法太多、大师太多,即使张至顺道长有很卓越的水平,在当时也很难显现出来。

惟一与张至顺道长关系密切的,是一本后来张道长或者其门人不认可的图书——《雄功》。《雄功》,全称是《雄功——男性性气功》,作者署名“本功法由中国全真龙门派正宗第廿一代主持米晶子亲授,杨明、黄勇编著”。这本书书前有一篇《导引》说:“一九九二年阳春三月,我们有幸结识了中国道教全真派龙门正宗第廿一代主持、中华文化促进会道学研究院院长、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海军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、明元宫道长米晶子。明元宫座落在武陵大山的一座国家森林公园内,背后是令无限男女仰羡的夫妻岩。年近八旬的米道长身极硬朗,鹤发童颜,正在夫妻岩下给慕名而来的弟子传授雄功。……米道长幼时孱弱多病,投入道门,潜心修炼,终成正果,被宗师授以全真派龙门道教的第廿一代掌门。”这些话语,听起来不伦不类,作者对道教也了解很少,所以错漏很多。但这却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表达方式,也容易被人们认同。《雄功》一书的内容,就是十七种与锻炼男性生殖器和性功能有关的方法,还有一种抗艾滋病的“功法”。从内容来看,恐怕与张至顺道长的关系不是很大,所以有人说张道长或者弟子并不认可此书为张道长所传,也是有可能的。

张至顺道长成名、走红的一个代表性属性,就是他老人家的年龄。他在二〇一〇年前后走红之时,近百年的高龄是他老人家的一个标志。而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,道教有两个高龄人物不能不提。一是武当山的李诚玉道长。李诚玉道长,生年有两说,一说是生于一八八五年,一说是生于一九〇九年。这中间相差了二十四年。《中国道教》一九九七年第四期刊登的袁森的文章《三十年白发,五年间返青——武当山八十八岁坤道李诚玉年老返童养身之道》中,称李诚玉道长生于一九〇九年农历六月二十七日。还有一位是生于河南荥阳的吴云青。吴云青说不上是真正的道士,但他的学生苏华仁介绍,吴云青传授的是丹道。苏华仁在《山中自有不老仙——介绍生于道光年间的老寿星吴云青》一文中称,吴云青生于一八三八年,即清道光十八年。相较于李诚玉道长与吴云青先生,张至顺道长在年龄上也不占优势。综合各种原因,张至顺道长没有在八九十年代成为代表性的人物。当然,也有一些故事,意图证明张至顺道长在八九十年代有过风光之时,但从总体而言,或者与现在相较,他当时的声望与影响,还是极为微小的。


这种媒体包装套路怎么又来了?

一九九九年,由于某事件,轰轰烈烈流行了二十多年的气功以及特异功能,被人们重新审视。大约从二〇〇一年开始,气功与特异功能在社会上逐渐冷静了下来。很多当年的修炼方法,或回归于宗教,或隐身于民间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当年五花八门气功现象,销声匿迹。以道教来说,很多与道教相关的气功,回归原来的名词,如丹道,如养生,或者跟中医扯上关系。这段时间,出版了很多与中医相关的养生著作。当年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修身健身目的的方法,转变为从自我按摩、饮食等调节方式。敲经络,拍四肢,吃红薯,熬阿胶,服绿豆……虽然没有气功时代的那些牛鬼蛇神,但二〇〇一年到二〇一〇年这段时间内,养生的法门也千奇百怪。而一些与宗教相关的养生法门,如辟谷、丹道、禅修之类,在宗教场所或者相关机构,隐晦地进行着。

张至顺道长及其修养方法,似乎并不受同样是修炼群体,同样与道教有密切关系的丹道群体的关注。这大概率与张至顺道长的八部金刚功及八部长寿功,跟当年气功时代的方法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内核有关。八部金刚功与长寿功,都是肢体导引与意念相结合的方法,这在“气功时代”是最为常见的方式。

张至顺道长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,应该是二〇一〇年前后,一位媒体人的采访。虽然流传着一则张道长卜卦知有某姓人士帮其“大规模宣传八部金刚功”的故事,但这种事情,在气功时代已经是屡见不鲜了。气功时代的很多“大师”,都是在媒体人、作家的包装下,“出山”度众的。而且无一例外的,每位“大师”都有一段神奇的经历,都怀有一颗济世之心,甚至都有预知能力,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“出山”。从后来的记述来看,张至顺道长依然没有走出这种惯例。媒体人“讲”故事的能力是比较强的,包括那些被国家法律制裁了的气功“大师”在内,每一位“大师”的行迹,在媒体人的笔下,无一不是天花乱坠。这也是张至顺道长,在气功现象沉寂十多年后,能借助同样的形式走红的一个原因。简单地说,就是有媒体人的操作。当然,这也可能是媒体人在“帮其大规模宣传八部金刚功”。

张至顺道长的成名、走红,如果仅凭一两位媒体人的运作,肯定是不够的,主要还是他个人有一定的魅力。道士的身份,清瘦的形象,人们心目中老神仙的形象。这些跟八部金刚功的关系并不大。凡是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术的人都应该知道,八部金刚功只是八段锦的改造版,或者说是八段锦的不同呈现形式而已。八部金刚功之所以能风靡一时,也正是因为张至顺道长的身份与形象所致,并不是它本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。


社会急需要一个修炼界“高人”?

张至顺道长走红的另一个原因,是二〇一〇年前后,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。以往用电脑上网的时代,转而成为手机随时上网。过去需要坐在电脑旁边,通过网络连接设备上网,现在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。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这也促使张至顺道长及其所推广的八部金刚功,以快捷的方式,走入大众的视线。

与此同时,气功消沉十年,丹道繁难且口诀难闻,老一辈的年长道者不是仙逝就是退隐,红薯、绿豆、阿胶之风烟消云散,拍打抻筋也时受质疑,这个时候,张至顺道长及其八部金刚功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期待。换句话说,没有“高人”了。但社会需要“高人”。张至顺道长恰逢其时。

我曾经访问过不少年轻人,经过十年的时间,很多人对气功时代的事情已然没有了印象。而经历气功时代的人,又因为气功时代的种种不足,也希望能有一个比较靠谱的方法。从二〇〇〇年至二〇一〇年,十年时间,修养之术形成了一定的断层。包括我认识的一些对修养之术颇有研究的人,对张至顺道长及其方法也很迷茫。其实,这在“气功时代”的二十多年里,是司空见惯的。

张至顺道长在广为人知之前的言行如何,我们很难知晓。充其量是听媒体人的记录,或他身边的人转述。但当其言行在网络传播以后,特别是其讲课、讲话的影像在网络传播以后,就不免产生了一些令人怀疑的言论。但张至顺道长以及帮其宣传的团队,似乎将其主要工作放在“推广”张至顺道长的言论与八部金刚功等方法上,而对其言论中的错谬视而不见。甚至还刻意渲染一些不确切的言论。比如我一直质疑的,张至顺道长在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选举上举手一事,又如八部金刚功中的专业问题。这种刻意回避问题,甚至刻意宣传不正确信息的行为,正是一步一步将张至顺道长神化的过程。以至于后来张道长羽化之后,就有什么天现异象之类的言论。还有一些张至顺道长的信奉者,深信张道长已经成仙了。这群人中,还有不少是高学历的人。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。


结语

张至顺道长和他的八部金刚功走红,乃至成为某些群体奉为神明的内容,不是今天才有的。中国历史上,隔一段时间,总会有类似的现象出现。以后还会有。

张至顺道长早年出家,长期山居,即使九十多岁的时候,依然身轻体健,仙风道骨,这是不可否认的。发现、宣传张至顺道长的事迹与方法,也无可厚非。借助互联网这种新时代的传媒,让张至顺道长的知识广为人知,这本是一件善事。然而,在传播的过程中,泥沙俱下,甚至神化张至顺道长本人及其与八段锦类似的八部金刚功等,这恐怕不是宣传者们的初衷。虽然与信众的认知有关,但从张至顺道长相关的视频来看,张道长本人也经常讲一些荒腔走板的故事与言论。这与张至顺道长的外在形象是极不相符的。

有人会说,张至顺道长是已成就之人,有些见识是普通难以企及的。但张至顺道长言论中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或不足,恐怕不是一位成就者应该出现的吧。如果一位“成就者”,一位自称为“陆地神仙”的人,连人间普通的常识都能理解错,那这种“成就者”“陆地神仙”又有什么可贵之处呢?


预览
发布于 2024-08-15 · IP 属地河南省
17
乐雅

看看,锻炼身体肯定是好的,我就练过一次,就除了很多汉,感觉通畅了不少

  • 回复
悬瓠

东西好不好,试了就知道。

  • 回复
宣传-LCHY

这个不了解不做评价 我也在练八部金刚功,练第四个东西下压发现膝盖不舒服,练了几个月基本好了,其他没有什么感觉

  • 回复
咿呀咿

确实有用的

  • 回复
山青水秀1983

这种满嘴说不到点子上的文章,就是垃圾,浪费读者的精力。 全篇都在嫉妒道长红,旁敲侧击的指指点点。垃圾作者,别有用心。

  • 回复
开局一本伤寒论

白猫黑猫 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不少人确实也在八部金刚功上获益 我除外 所以我只能保留意见

  • 回复
甘草

锻炼身体没问题的

  • 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