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药膳学 • 谷物类 • 粟米

咿呀咿
发布于 2024-04-25
粟米((名医别录》)
异名: 白梁粟、粜米、粟谷、小米、黄粟、稞子。
性味归经:甘、咸,凉。人脾、胃、肾经。
功效:和中益肾,除热,解毒。
主治:脾胃虚热,反胃呕叶,腹满食少,消渴,泻痢,烫火伤。陈粟米能除烦、止痢,利小便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~30g;或煮粥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;或熬汁涂。
药膳方选:1.治脾胃气弱,食不消化,呕逆反胃,汤饮不下:粟米半升,杵如粉,水和丸如梧子,煮令熟,点少盐,空腹和汁吞下(《食医心镜》)。2.治胃热消渴;粟米煮饭(《食医心镜》)。3.治老人肾虚,脚气无力,困乏以行:生粟1斤。透风处悬令干,每日空心食10颗(《古今医统》)。
成分:本品脱壳种子含脂肪1.41%、1.68%,总氮2.48%、2.79%,蛋白氮2.41%、2.72%,灰分3.15%、1.85%,淀粉63.27%、77.58%,还原糖2.03%、1.98%。另有报道种子含油3%,油中含不皂化物2.39%,固体脂肪酸15.05%,液体脂肪酸70.03%。同时,种子中还发现1种a淀粉酶抑制剂。此外,本品还含无机元素钼。
使用注意:粟米不宜与杏仁同食,食则令人呕吐腹泻。
参考文献1.《名医别录》:“主养肾气,去胃脾中热,益气。陈者主胃热,消渴,利小便。”2.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“票,陈者难化。所谓补肾者,以其味咸之故也。”3.《滇南本草》:“主滋阴,养肾气,健脾胃,暖中,反胃服之如神。治小儿肝虫,或霍乱吐泻,肚疼痢疾或水泻不止。”


预览
发布于 2024-04-25 · IP 属地河南省
0 0
暂无评论数据,去 发布首评 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