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培韫先生 于 2024-4-2 15:04 编辑
1076刘炳凡(1910-2000),湖南汨罗人。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,历任全国血防研究委员会委员,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,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理论研室副主任、研究生班主任。对金元四家学说有较深入研究,对血吸虫病的中医防治也有一定成绩。著有《晚期血吸虫病辨证分型论治》《脾胃论注释(卷下)》《刘完素学说研究》《朱丹溪学说研究》等。【如何结缘】我家境贫寒,父亲节衣缩食供我上学,尽管成绩优异,但是十四岁时也就不得不操起篾刀跟着父亲去"赚饭"了。我不甘心就这样中断学业,于是攒钱买《康熙字典》继续认字,三年的工余时间,读完了《古文观止》、《资治通鉴纂要》、《古文辞类纂》、《唐诗三百首》、《史记精华》等等,然后走上了岐黄之路。【如何学习】一、拜师我十六岁帮街坊邻里编竹篮、写毛笔字,邻里都觉得我不继续深造很可惜,父亲便咬牙贴钱帮我找到一位有名的老中医,但是这位老中医收徒弟的钱太高了,家里出不起。后来父亲又帮我寻到了一位中医柳四公,他考察了我三个月后才肯收我为徒,而且不要一分师傅钱,只要一我个三个'诚'字。一是对医道要诚:终生只为此业,任凭有何艰难,有何风险,不得见异思迁。二是对学问要诚:触疑即询,遇惑即问,不得不懂装懂,浅尝辄止。三是对师要诚:“我乃孤身一人,年老力衰,设若四体不用,需得朝夕服侍;寿尽之后,应妥为安葬,立碑为记。 二、学理论为了照顾我的家庭生计,柳老师让我白天仍然做工,夜晚去庵里由他考核功课,每隔七八天,集中疑难问题讲解一次,这大概就是"勤工俭学"吧!三年业余时间,他指点我按部就班地精读了下列书籍: 第一、方药类《雷公药性赋》、《汤头歌诀》、《本草备要》、《医方集解》。 第二、脉法类《濒湖脉学》、《脉经》。 第三、医经类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。 第四、临证类《医宗金鉴》、《温病条辨》、《温热经纬》、《幼幼集成》、《济阴纲目》、《外科正宗》。 三、去实践第四年春节,柳老师要父亲给我做了一件长袍,说熟读“王叔和,不如临证多”,让我从今年起跟他去看病。柳老师出门没有车马,看病不要招待,诊费便宜,药费也轻。辨证论治相当准确,处方用药法度甚严。可是,豪门大户嫌他人穷药贱,不大请他。因此,我们师徒经常出入在小吴门、流水沟、大西门墙弯子一带穷苦人家。接触的病例很多,病种也很复杂,而且遇到不少大症、险症,这可真是十分宝贵的实践条件。柳老师反复强调"一证一得",他说:“善诊者,先别阴阳;临证时,须知顺逆 。慎思之,明辨之,而后方可言立法处方用药。” 四、拓展丰富柳老师临终托了另一位老师继续教我,他叫杨春园。跟随杨先生仅仅一年,使我大开眼界。我不仅认识了很多长沙中医界的前辈,还读完了《伤寒广义》、《皇汉医学》、《全国名医验案》、《中国医学大成》等很多医籍。一九三三年,我二十二岁,家里要我单独开业。通过伍春辉先生的介绍,我加入了国医公会,获得了处方权,就在东长街的篾店里应诊。五、独立应诊一九三四年滨湖大水,灾民成千上万逃到长沙,哀鸿遍野惨不忍睹。国医公会立即派我与另两位医师组成"巡回义诊队",给灾民义诊。一连三个月,早出晚归,看病不少,记得每隔两天公会就要送一叠百页一本的"义诊处方笺"来。每天诊务结束之后,就把当天遇到的典型病例记录下来,并且力求理、法、方、药记载完备。现在有一部分临证笔记就是当时留下的。一九三八年九月,日本帝国主义入寇岳阳,长沙一片焦土,迫使我只携带着部分书籍和读书随笔匆匆返回故乡,并在乡里开业。可恨日寇连穷村僻壤也不放过,整天狂轰滥炸。只好天天和乡亲们一起钻岩洞。在洞里我常找个透光的角落坐下来,边看边写,坚持学习。在家乡四次沦陷期间,我蹲在岩洞里不仅温习了和新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,而且还涉猎了不少文学书籍,记下了十二万字的读书笔记,写成了《医著菁华》初稿。

1076刘炳凡(1910-2000),湖南汨罗人。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,历任全国血防研究委员会委员,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,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理论研室副主任、研究生班主任。对金元四家学说有较深入研究,对血吸虫病的中医防治也有一定成绩。著有《晚期血吸虫病辨证分型论治》《脾胃论注释(卷下)》《刘完素学说研究》《朱丹溪学说研究》等。【如何结缘】我家境贫寒,父亲节衣缩食供我上学,尽管成绩优异,但是十四岁时也就不得不操起篾刀跟着父亲去"赚饭"了。我不甘心就这样中断学业,于是攒钱买《康熙字典》继续认字,三年的工余时间,读完了《古文观止》、《资治通鉴纂要》、《古文辞类纂》、《唐诗三百首》、《史记精华》等等,然后走上了岐黄之路。【如何学习】一、拜师我十六岁帮街坊邻里编竹篮、写毛笔字,邻里都觉得我不继续深造很可惜,父亲便咬牙贴钱帮我找到一位有名的老中医,但是这位老中医收徒弟的钱太高了,家里出不起。后来父亲又帮我寻到了一位中医柳四公,他考察了我三个月后才肯收我为徒,而且不要一分师傅钱,只要一我个三个'诚'字。一是对医道要诚:终生只为此业,任凭有何艰难,有何风险,不得见异思迁。二是对学问要诚:触疑即询,遇惑即问,不得不懂装懂,浅尝辄止。三是对师要诚:“我乃孤身一人,年老力衰,设若四体不用,需得朝夕服侍;寿尽之后,应妥为安葬,立碑为记。 二、学理论为了照顾我的家庭生计,柳老师让我白天仍然做工,夜晚去庵里由他考核功课,每隔七八天,集中疑难问题讲解一次,这大概就是"勤工俭学"吧!三年业余时间,他指点我按部就班地精读了下列书籍: 第一、方药类《雷公药性赋》、《汤头歌诀》、《本草备要》、《医方集解》。 第二、脉法类《濒湖脉学》、《脉经》。 第三、医经类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。 第四、临证类《医宗金鉴》、《温病条辨》、《温热经纬》、《幼幼集成》、《济阴纲目》、《外科正宗》。 三、去实践第四年春节,柳老师要父亲给我做了一件长袍,说熟读“王叔和,不如临证多”,让我从今年起跟他去看病。柳老师出门没有车马,看病不要招待,诊费便宜,药费也轻。辨证论治相当准确,处方用药法度甚严。可是,豪门大户嫌他人穷药贱,不大请他。因此,我们师徒经常出入在小吴门、流水沟、大西门墙弯子一带穷苦人家。接触的病例很多,病种也很复杂,而且遇到不少大症、险症,这可真是十分宝贵的实践条件。柳老师反复强调"一证一得",他说:“善诊者,先别阴阳;临证时,须知顺逆 。慎思之,明辨之,而后方可言立法处方用药。” 四、拓展丰富柳老师临终托了另一位老师继续教我,他叫杨春园。跟随杨先生仅仅一年,使我大开眼界。我不仅认识了很多长沙中医界的前辈,还读完了《伤寒广义》、《皇汉医学》、《全国名医验案》、《中国医学大成》等很多医籍。一九三三年,我二十二岁,家里要我单独开业。通过伍春辉先生的介绍,我加入了国医公会,获得了处方权,就在东长街的篾店里应诊。五、独立应诊一九三四年滨湖大水,灾民成千上万逃到长沙,哀鸿遍野惨不忍睹。国医公会立即派我与另两位医师组成"巡回义诊队",给灾民义诊。一连三个月,早出晚归,看病不少,记得每隔两天公会就要送一叠百页一本的"义诊处方笺"来。每天诊务结束之后,就把当天遇到的典型病例记录下来,并且力求理、法、方、药记载完备。现在有一部分临证笔记就是当时留下的。一九三八年九月,日本帝国主义入寇岳阳,长沙一片焦土,迫使我只携带着部分书籍和读书随笔匆匆返回故乡,并在乡里开业。可恨日寇连穷村僻壤也不放过,整天狂轰滥炸。只好天天和乡亲们一起钻岩洞。在洞里我常找个透光的角落坐下来,边看边写,坚持学习。在家乡四次沦陷期间,我蹲在岩洞里不仅温习了和新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,而且还涉猎了不少文学书籍,记下了十二万字的读书笔记,写成了《医著菁华》初稿。

预览